《北京周报》记者 刘婷 · 2017-10-11 · 来源:北京周报网 |
标签:科技创新;十九大;科技 | 打印
| 纠错 |
刘树林团队部分成员与来访的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专家和短期留学的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生室外交流活动。
半世纪母校情
从1985年东渡日本,到辗转加拿大求学、工作,漂泊十六载后,刘树林于2002年2月回归祖国。彼时,他在国际科研领域已建立了自己的特色阵地。
谈及回国的原因,刘树林讲到:“回国发展是我出国之前就决定了的。本科期间,恩师李绍贤教授一直希望我留在身边,回国、回母校也是当初我对恩师的承诺。1990年我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原计划就要回国的,但是我的研究方案要想实现只能去北美或西欧。我自己的特色研究阵地从1990年开始建立,到1996年基本成型了,这时我想回国。1997年,我回来看了一下,国内还不具备这方面的研究条件。若这时回来,研究肯定中断。于是我回到加拿大继续前行,并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除了对恩师的承诺,牵引刘树林回国的,还有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我从小就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所处的环境接近中华文化圈,尚且能适应。但是到了北美之后,我所熟悉的传统文化之泽就彻底干涸了。从1990年到1993年,我在文化沙漠中苦渡3年。后来城里的唐人街建了一座中华文化中心,是仿照天坛建造的,二楼有个图书馆,一楼有个微型书店,充满了中华文化气息,我终于找到了一片文化绿洲。”
2001年底,在对国内研究条件进行一番考察后,刘树林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引荐回北京大学医学部,那是他攻读硕士学位的学校。
54岁时,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校长把他引回母校。
2013年,刘树林带领的团队找到了区分细菌物种的方法,提出了细菌天然物种概念并建立了界定参数,这为解决细菌系统学一个百年难题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客观依据,迄今已申请多项专利。
近几年,刘树林团队还致力于HIV疫苗新载体研究。“我们的HIV疫苗新载体已经试过,也已经申请了专利并发表了文章。目前关于肿瘤研究的重点是天然抗癌产物的发现和应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系列效果显著的天然抗癌产物,目前正在集中分析,将来有望为人类抗癌战略开辟一条新路。”他介绍道。
回国15年,刘树林为祖国的快速发展而自豪,“纵观人类历史几千年,还没有任何其他民族有过如此快速的发展。” 他立足于母校,和学生一起活跃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同时,他鼓励学生带着知识和本领走向世界,书剑天涯路,与国际同行广泛切磋交流,共同发展。“书是知识,剑是本领,”他说,“你若没有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走遍天涯路也是没有意义的,人家也不会理你。”他不断把学生送到北美、西欧、日本等地学术和科研机构访问交流,同时也接受外国学生和学者的来访。 团队目前的主攻方向之一,是把天然抗癌产物早日用于临床。
上一页1 |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