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民生 >> 正文

“洋中医”杜丽丝:“无法想象没有中国的人生”

《北京周报》记者 尉红琛  ·   2021-06-24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我在中国;中医;民生
打印
纠错

  身穿白大褂,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对着患者望闻问切、对症下药开出处方……一整套动作行云流水。走进上海黄浦区身心佳诊所,时不时便能碰到一位金发碧眼的洋中医在为病人看诊。她十多年来饱读中医药典籍坐诊四家中医门诊部,现在为向全世界传中医不懈努力,她就是来自德国的杜丽丝。 

    

  因为中医扎根中国 

  杜丽丝与中医结缘,也十分巧合。 

  1995年,因为丈夫被公司派驻到中国工作,杜丽丝跟随移居上海。在同济大学学习了两年半中文后,热爱中医的她,经朋友推荐,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系。 

  回忆起当年的求学经历,杜丽丝坦言,自己遭遇了不少拦路虎。作为一名外国人,中医各家学说、医学古籍以及各种中药材、方剂等对她都是不小的挑战。大学第一学期中药学只考了40多分。这是杜丽丝第一次尝到考试不及格的滋味。为了迅速提升自己,杜丽丝刻苦学习,不厌其烦地向老师同学请教,四处寻找德文的中医书籍查阅资料……就这样,杜丽丝一步步赶上了同学的步伐。 

  毕业后,为了实现中医梦想,杜丽丝与朋友在上海合开中医诊所,她也成为一名坐诊医生。如今,杜丽丝能用流利的中文发表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的见解。对于很多中国人都不懂的中医方剂、穴位,她如数家珍。 

  2004年至今,杜丽丝和诊所里的医生为不少外国患者解决了西医无法对付的疑难杂症,靠着细致而熟练的医术,口口相传中,杜丽丝慢慢在上海站稳了脚跟。 

杜丽丝(受访者供图)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从医多年,杜丽丝对中西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西医专注于治病,而中医是治人。与西医不同,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其背后蕴含着独有的哲学理论,如五行阴阳、气等,对于一些慢性病、疑难杂症等西医已经没有明显疗效的疾病,中医却往往有很好的治疗和康复效果。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传承发展中医药是件大事。近年来,在国家的引领和大力支持下,中医药大发展正逢其时。2019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指出,要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更是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出具体要求。 

  作为一名中医的拥趸,杜丽丝也时刻关注着中医事业的发展动态。2016年,国家颁布《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杜丽丝对此大加赞扬,称其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中医源于中国,但它可以为全世界病人服务。 

  不过,杜丽丝也不无遗憾地指出,由于中西医在理论上的区别,部分外国人对中医了解不足甚至还存在误解。她说,在她的家乡德国,大家提到中医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针灸。“这是不对的。”她认为,要使中医在全世界更好地被理解、被接受,除了依靠疗效,还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介绍和解释,重要的是让中医学变得通俗易懂。 

  工作之余,杜丽丝会举办各种中医学讲座,主要面向在外籍人士。她内心始终希冀着,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中医之道为更多人所接受。我希望能让中医及中医疗法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杜丽丝说 

    

我无法想象没有中国的人生

  26的工作生活,上海已成为杜丽丝的第二故乡。遥想初来上海时,因为语言不通、文化隔阂、生活不适应,杜丽丝甚至不惜与丈夫离婚也要逃离上海,如今却笑称自己是新上海人 

  正是在上海,杜丽丝实现了自己儿时当医生的梦想,同时也见证着这座城市迅速发展。“我很感激上海,也为上海的现代化进程感到自豪”她说。 

  说起上海的变化,杜丽丝总是有讲不完的故事。让她感触最深的是衣食住行方面的点滴变化:初到上海时,傍晚7点已无处寻饭;如今,世界各国餐厅遍布上海。“上海可以满足你想要的一切。” 她说道。 

  2020年起,杜丽丝把自己每年的时间分成两半,一半在中国,一半在德国。尽管如此,上海仍是她生活的中心。当被问起与这个遥远东方国家的关系时,55岁的杜丽丝动情地说:我人生的一半是在中国度过的。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能来到中国生活,我无法想象没有中国的人生。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