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默克尔访华,塑造面向未来的中德关系

李超  ·   2019-09-09  ·   来源:中国网
标签:默克尔;中德关系;时事
打印
纠错

  9月6-7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应邀访华,与中国领导人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展开广泛会谈。她率领庞大的经济代表团,为企业界合作牵线搭桥、出谋划策,并见证了一系列合作协议的签署。此外,默克尔还访问了武汉,就文化教育等议题进行参访。此访行程紧密,成果丰硕,再次为中德关系注入动力。

  表面上看,默克尔此访是一次“例行访问”。默克尔在就任德国总理之初就曾“立志”每年访华一次,以增加对中国的了解。如今她基本实现了诺言,就职14年已访华12次,她是访华次数最多的西方大国领导人,同时中国也是默克尔到访最频繁的欧盟外国家,直观体现出她对发展对华关系的“偏爱”。

  虽说是“例行”,但在当前全球正步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又考虑到德国正面临较为严峻的内外形势,就会发现,此次访问并非寻常。

  此访一个重大背景在于,当前德国经济失速,亟待外部刺激。从去年开始,一向稳健的德国经济就经受着下行压力,三季度萎缩0.1%,四季度零增长。刚刚公布的今年二季度数据,德国经济再度萎缩0.1%。外贸不佳是重要原因,今年上半年德国出口零增长。外部需求下降,导致作为“出口大户”的制造业产出接连下滑。

  振兴贸易,拉动经济,出路在哪里?要知道,作为德国在欧盟外第一大出口市场的美国,近来对德态度不佳。特朗普上台后一直在抨击德国“侵占美国市场”,至今仍在威胁对德国汽车加征关税。

  美国单边主义和贸易霸凌主义对全球的影响显而易见,运行已久的WTO体制和全球贸易规则也因此陷入困顿,多国遭受危害。默克尔曾多次表示,对贸易领域单边主义和动辄施压的不利影响深感忧虑;在此访中又一再重申,德国坚定维护多边主义,支持通过对话解决贸易纠纷。

  鉴于此,当前中德两国深化经贸合作,共同维护全球贸易体系和自由贸易,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一方面,中国连续三年是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德国也是中国在欧盟内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德国需要中国的广阔市场,中国新一轮开放政策对德而言是重大机遇,也是其提升经济的重要途径;中国经济面临产业升级,在高端制造、职业教育等领域有借鉴 学习德国经验的需求。当前全球正在步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在高新技术领域,两国合作大有可为。

  另一方面,中德同是出口大国,同样需要公平自由的贸易环境。在美国贸易讹诈压力下,两国有必要加强政策协调,共同在全球发出维护自由贸易之声。

  此访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政治层面。默克尔已担任总理14年,明确表示不会继续谋求连任。在其总理生涯的末期,默克尔希望留下一些外交遗产,为德国乃至欧盟的对外政策做一些有益的贡献。目前看,跨大西洋关系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德美这对从前亲密的盟友很难“再续前缘”;欧俄双方虽都有改善关系的愿望,无奈龃龉太深,一些结构性难题难以克服。对默克尔而言,在全球大国关系中,只有对华合作存在有所作为的空间。

  默克尔有意将中德关系提升到全新高度,并为中欧关系下阶段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双方商定,明年上半年,默克尔将率领内阁主要成员来华参加第六轮政府磋商;下半年,德国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默克尔将邀请欧盟所有成员国首脑赴德,举行“中欧全体峰会”。这种规模和形式的会议尚属首次,将为中欧关系下阶段发展定调。此外,默克尔表示将力推在德国轮值期间签署《中欧投资协定》,这将规范和促进中欧双向投资,进而为下阶段中欧自贸协定谈判打下基础。

  客观讲,中德之间并非没有分歧,德国对中国自然也存在一些疑虑,例如担心中国实力上升削弱德国竞争力,担心中欧次区域合作影响欧盟团结等等。但总体来看,这些分歧并未对中德合作大局产生重大负面影响,这缘于两国长期以来都能秉持务实态度,以经贸合作为稳定锚,就政治议题广泛展开对话。

  默克尔在访问中也积极评价两国间的网络、安全以及法治、人权等诸多敏感领域对话机制。在加深互信的同时,中德合作领域也逐渐向安全防务、三方合作、全球治理等纵深推进。这种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将两国紧紧联系在一起,也为塑造中欧关系、大国关系树立了典范。(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研究员)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