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瑞·布朗 · 2020-08-11 · 来源:北京周报网 |
标签:欧盟;中美关系;时事 | 打印
| 纠错 |
鉴于疫情造成的特殊情况,和往年不同,6月22日,一年一度的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是通过视频方式举行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欧洲理事会主席查尔斯·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主持会晤,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会见了米歇尔和冯德莱恩。
新冠疫情造成的影响
新冠疫情不仅影响到了人们的出行和活动,而且还改变了国际形势。欧洲仍身陷困境。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死亡率一度居高不下。英国还在忙着就年底有协议还是无协议脱欧进行谈判,因此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最差——采取封锁措施太晚,实施封锁后绝大多数应对措施未能及时跟上,死亡人数远超法德两国。没有人能躲过疫情的打击。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公共卫生问题正逐步得到控制,欧盟诸国正逐步结束紧急状态。现在各国的头号大事是消除疫情给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整个欧洲的经济都经历了收缩,欧盟已开始采取应对措施,这些措施在力度上有可能会超过12年前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做法。
无论双方存在哪些分歧,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和保就业的需求使欧盟和中国领导人走到了一起。今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推迟到五月才召开,虽然召开的背景不同于往年,但是会上的焦点话题照旧——怎样才能或多或少恢复一些经济增长,以及如何增加就业。中欧领导人会晤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即使双方并未对此大事渲染。
欧洲人热衷于表现他们和中国价值观的不同,这样做是在以某种方式给美国发出信号,告诉美国,即使欧洲必须更偏重自身的利益也仍是美国的盟友。新冠疫情也给大西洋对岸的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造成了冲击,美国的失业人数暴增,甚至引发了对美国经济可能陷入衰退的担忧。疫情暴发之前,美国经济增长强劲韧性十足。如今的美国经济相较之前疲态毕露,尽管和五月相比六月份的就业数据出现了反弹。
这种形势反映了一直困扰欧盟的两难境地——由于分别从中国和美国获取的利益显而易见却不尽相同,欧盟纠结于该如何夹在中美之间平衡好自身的利益——更加难以破解。这也是从太平洋到拉丁美洲的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难题——在全球最重要的两大国关系日益紧张、矛盾日益加深之际,该如何处理和两大国的关系。以往,欧盟至少还可以和两大国找到合理的共享空间——比如寻求共同的经济利益,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共同面临的问题上寻求合作,以及纯粹是承认双方需要在某些问题上求同存异。但是现如今,中美双方都对欧盟的反应持更谨慎的态度。美国要求欧盟必须更加忠诚和顺从,即使是在商业领域,并且美国在气候变化和很多其他问题上的看法已不像从前那样和欧盟一拍即合;而中国则对美国的所作所为很懊恼,认为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的美国是在无理取闹,是在压缩中国的国际空间。
欧盟已经很难如从前那样在中美之间维持中立状态。或许欧盟领导人在会上简短的发言正出于这个原因。冯德莱恩表示 “新冠疫情和许多重要的多边和双边挑战清楚地表明欧盟和中国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无论是贸易、气候、技术还是维护多边主义。但是双方关系要想取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强互利互惠和以规则为基础的处事原则,以实现真正公平的竞争环境”。这番合理又精简的讲话揭示了欧盟现在的用力方向——如何继续做到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目前欧盟所处的是中美关系异常紧张的时期。
多方作用
有两件事可能会改变欧盟所处的大环境。第一,欧盟各成员国经济的复苏速度超过预期,而新冠危机带来的挑战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使欧洲的战略更加清晰。这次会晤传达出的最积极信号就是关于中欧携手研发,共抗疫情。中欧双方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现在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上采取了新的合作方式。这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中欧之间的互信,使双方统一目标,而此前双方一直未能切实做到这一点。如果双方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能够共同研发出对付新冠病毒的疫苗,这会比任何事情都更具有象征意义。因此,欧盟和中国可以也必须在这个领域展开合作,因为说到底,中欧双方在某些事情上的利益完全一致。
第二,11月美国总统选举的结果。民调显示民主党候选人拜登的支持率高于现任总统特朗普。人们认为特朗普不仅未能有效应对美国的疫情,而且也未能妥善处理乔治?弗洛伊德被警察跪杀后引发的“黑人的命也是命”系列抗议活动。经济同样对美国大选至关重要。
如果开启大选之际美国经济恢复了正增长,特朗普可以宣称这是他的功劳。拜登当选则有望恢复更加积极的多边主义,不会像特朗普那样执着于美国利益压倒一切的理念——包括把美国本身也赔进去。尽管如此,拜登的对华态度不会和特朗普有多大差别,只是具体操作会有所不同。如果拜登当选,他领导的美国政府可能会改变和欧盟的相处方式,并更愿意倾听欧盟的声音。
不管这两件事如何发展,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都明确表达了双方愈发强烈的互惠互利的愿望。多年来这点一直是欧盟关键战略文件用语中强调的内容。即使是处在目前这种紧张的战略位置,如果欧盟领导人能一目了然地列出中欧合作的利好,那欧盟在处理对华关系时很多事情都可以做得理直气壮,并不需要过多解释或辩解。只是目前欧盟和中国之间的经贸、投资和科研关系都还未达到顺畅的水平。不过当下的特殊形势是:如果中国经济确实能更快复苏,那么现在的中国极有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能力在欧洲发挥更大的作用,向欧洲传达更多善意。所以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是否认为自己可以迈出这一步,如果可以,这种行动或许会是一种非常明智的投资。(作者系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所主任,《北京周报》特约撰稿人。潘小乔译)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