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报》记者 梁宵 · 2021-03-10 · 来源:北京周报网 |
标签:全国两会;民族团结;时事 | 打印
| 纠错 |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副处长张慧。(受访者供图)
“没有人会抗拒便利的现代生活,让鄂伦春人回到过去那种原始的生活状态,没有人会愿意。鄂伦春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是有留恋的,我们也希望能够将更多的鄂伦春民俗,作为符号和象征保留下来,但这与鄂伦春人享受新生活并不冲突。”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副处长张慧对《北京周报》说。
鄂伦春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在一万左右,他们世代生活在中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地区,长期在山林中过着原始渔猎生活,被称为“北半球渔猎民族的活化石”。1953年,在党和政府的安置下,山林中的鄂伦春人下山定居,开始同中国其它10个少数民族一道,从原始社会直接步入现代社会。
张慧代表出生在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民族乡,虽然并没有经历过祖先风餐露宿的游猎生活,但年少时却经常听祖父辈们谈起曾经的心酸。“解放前,鄂伦春人住在‘斜仁柱’里(一种塔状临时居所,用松木或桦木搭起支架,再覆盖上树皮或兽皮),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每家每户几乎都有夭折的婴儿。”解放后,鄂伦春人的生存状况得到持续改善,加上鼓励生育政策的实施,整个鄂伦春族人口从解放初期的不到2000,上升到了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时的8659人。
几十年来,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和人口数量都在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从1953年的3290万增加到了2010年人口普查时的1.13亿,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也由6%上升到8%以上。比如新疆的维吾尔族,在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有361.05万人,到了2018年时已经增加到1271.84万人,是中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几个少数民族之一。
对于少数民族民生福祉的改善,张慧代表也有着切身的感受:“鄂伦春族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都得到了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可以说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而在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副校长贺颖春看来,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更长远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裕固族总人口仅有1.4万人左右,但因为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现已有博士14位,硕士人数也达到了60多位,“可以说已经实现了千人一博士,两百人一硕士的目标。”而这些博士和硕士在全国各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工作,也同时在不断反哺家乡、回报家乡。
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民族传统和文化保护也备受代表委员们的关注。张慧担任新生鄂伦春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期间,当地建成了一处3A级景区——鄂伦春原始部落体验区,在其中可以体验和重温鄂伦春猎人的风采,虽然是表演性质,但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
“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增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全国政协委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石红则看到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更深远的意义。
她建议,在“十四五”时期逐年提高文化生态保护区专项资金保障标准,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机制;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结合起来,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注入强大内力;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进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发挥文化引导和振兴的凝聚作用,逐步提高对国家、省、州级非遗传承人的补助标准;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抓住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契机,加大对56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讴歌和宣传。
张慧代表也有相同的看法,今年两会她除了带来了两份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有关的建议以外,也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在她看来,中国的56个民族就是一荣俱荣的民族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的那样: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