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思•哈蒙德 · 2022-02-22 · 来源:北京周报网 |
标签:中美关系;尼克松访华;时事 | 打印
| 纠错 |
1972年2月21日,周恩来总理在首都机场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检阅仪仗队 (新华社)
1954年,法国、英国、苏联、美国和中国的政府代表齐聚日内瓦,就朝鲜半岛和法属印度支那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举行会议。期间,时任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违反外交礼仪,拒绝与中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握手的举动引发中方强烈批评。
十八年后,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开启中美“破冰之旅”。“空军一号”专机抵达北京后,尼克松疾步走下旋梯,抢先伸手与前往迎接的周恩来相握,试图以此纠正美国人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对中国代表的失礼。
尼克松的中国之行标志着中美关系的重要转折。自1945年二战结束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的反共思潮助推了冷战期间的东西方对抗态势。在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对中国的敌意扮演了关键角色。正是由于敌视中国,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制造台海危机,并最终在越南陷入战争的泥潭。冷战期间,苏联领导的“共产主义集团”与自封为“自由世界”领导人的美国相抗衡,中国最初也被视为这个集团的一员。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对华态度开始悄然发生转变。
此时,美苏对抗仍然是华盛顿决策者最重要的关切。中苏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恶化,至1969年发生边境武装冲突后,双边关系跌至冰点。在此背景下,中美领导人的战略地缘政治思维都在发生变化。尼克松希望与中国缓和关系,以此制衡苏联。中国领导人也在重新评估本国立场,他们开始将美帝国主义视为一种衰落的力量,认为美国对中国的威胁正在减弱。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失败以及国内民权运动和反战抗议共同导致的社会动荡,加剧了美国内部的矛盾。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毛泽东做出判断,与美国改善关系可以让中国在处理苏联问题时更具优势,并且帮助中国吸引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投资。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两国终于走到一起,开启了两国关系乃至全球事务的新篇章。
《上海公报》确立的原则奠定了中美两国建交的基础。公报明确提出,双方尊重彼此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对方内政。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台湾问题应该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时至今日,上述原则仍然是处理两国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
正是由于这些原则的确立,之后多年美国和中国才能够建立互惠互利的积极关系。1979年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后,双边贸易和美国对华投资迅速增长。中国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美国企业纷纷在华设厂,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尽管中国和美国在社会和政治制度上的差异显而易见,但双方都认为双边关系十分重要,并在交往中相互尊重。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美国的政界、商界精英们也始终抱有一个幻想——希望中国最终从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成为美国所领导的全球经济的组成部分。他们一厢情愿地以为,改革开放将导致中国改变政治体制,最终采用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度,实施多党选举政治,效仿美国由富人和强权统治国家,放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引入市场要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深了与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联系,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是最好的例证。那时,中国需要西方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发展经济,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中国从未设想将经济转向完全由市场驱动。
中国经济的社会主义属性,中国的法律体系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就是要确保在私人资本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党和政府也能发挥监督作用,从而减少私人资本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当然,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腐败、不平等和环境压力等挑战。如果中国要避免政治动荡,就必须不忘初心,直面挑战、解决问题,但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在满足发展和决心解决问题之间取得平衡。
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应对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在改革的过程中日益发展壮大,减少了对外部的依赖,也无惧于美国或其他西方政客和权威媒体的眼色。与此同时,美方精英们开始意识到,中国不会变成资本主义体系中美国的小跟班,而是会沿着自己的发展路径继续前进,不仅在国内事务中如此,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合作时同样如此。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应当保持低调,无须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从而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实施。但是到2010年左右,情况有所改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更加自信,更加积极。于是,美国两党再次对华改变态度。2011年,奥巴马总统宣布要“重返亚太”,在该地区重新部署美国军力以遏制中国。随后的特朗普政府发起了针对中国的愚蠢的贸易战。当前,拜登政府延续并加深了对中国的敌意。美国的精英们担心失去在世界事务中占据了几十年的主导地位。中国在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取得的成功,被他们视为是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和特权的威胁。
自2012年习近平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来,中国在解决腐败、不平等和环境问题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重新定位自己,更加自信,寻求发展与其他国家的互利关系,拒绝美方的指手画脚。中国重新成为全球事务的重要参与者,这使得美国人的恐惧和焦虑与日俱增,也意味着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复杂而危险的时代。但无论如何,在《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之际,中美关系应该回到该文件所体现的相互尊重与合作的道路上。(作者系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温晴译)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