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中国经济何去何从?

迈克尔·扎库尔  ·   2022-10-20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中国经济;二十大;时事
打印
纠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方向,指出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同时也指出中国要确保粮食、能源安全,推动科技和绿色产业发展。

  全球企业、投资者和领导人都怀着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经济将何去何从?”答案并不简单。中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体一样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新冠肺炎疫情、通货膨胀、全球资本市场萎缩、劳动力供需矛盾、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地缘政治关系。 

    

中国经济增长超出了世界预期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在过去三十年里实现了经济从弱到强的发展,这在历史上前所未有,超出了世界预期。 

  1992年,中国的GDP只有5000亿美元。2021年中国GDP突破15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 

  中国的经济崛起有多快?1992年,印度GDP2880亿美元,如今达到2.6万亿美元。对比同一时期的中国经济和南美、非洲、亚洲其他国家的经济,会得出一样的结论: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超越了其他国家,实现创纪录增长。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确立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国有和民营企业共同发展,引进国际商业模式、技术、投资和人才。这些举措激发了中国人民潜藏已久的创新创业精神。10年来,世界见证了中国自主创新的发展,中国对其他国家技术产品的模仿越来越少。如今,中国企业享誉世界,华为、中国移动、阿里巴巴、抖音海外版TikTok和时尚电商平台SHEIN成为知名国际品牌。 

  更令人惊叹的是,中国要在2035年实现从小康国家到中等发达国家的转型,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未来五年及以后擘画的蓝图更加清晰,目标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 

 

2022920日,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企业智能工厂内的机器人在作业。(新华社)

   

展望未来

  中国发展即全球发展——如今全球增长放缓,中国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应对全球经济衰退影响,必须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这将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连锁效应。 

  2021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达到18.5%,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中国的发展非常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经济增长的数条关键举措。鉴于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将不再强调增长速度,并将重点放在推动自给自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产业上。中国认为发展于本国有利,也对世界有利。 

  技术投资——全球领先的创新技术是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引擎之一。硬软件和消费技术的发展都推动中国实现了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型。 

  中国要在医疗、算力、生命科学、能源、空间探索以及提升日常生活质量的产品技术迭代方面进一步发力。一旦成功,中国将进一步发展,也为全球消费者带来福音。 

  外商投资——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发展和自主创新是很重要的,但保持外商直接投资吸引力同样重要。 

  来自亚洲其他国家、北美和欧洲的外资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上,主要经济体即使在自给自足程度达到较高水平后,仍能保持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自给自足和自我封闭只有一线之隔,后者对所有经济体来说都是潜在的危险。 

  中国应扩大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合作,共同投资。 

  金融、保险、房地产、医疗——中国在主要服务行业确实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要达到2035年的增长预期,要增加上述行业投资,打造服务业示范区,推动重点服务业发展,从而在制造业价值链上进一步攀升。 

  数字经济和元宇宙——中国在现代零业、电子商务和线上线下服务融合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17年起,很多国家开始关注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成果并加以效仿:国外主要零售商和电商模仿阿里巴巴开创的“新零售模式”,抖音海外版TikTok广泛流行,美国广告中采用直播和二维码。 

  全球企业、有影响力的人士和消费者都认可中国在这方面的成果。为实现未来增长,这是中国应该充分利用的优势。 

图为202293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参观者在亚马逊展台体验VR游戏。(李潇阳摄)

  中国稳步增长的经济和人民群众锐意进取的精神都是中国实现经济增长和多样化发展的基本保障。中国的发展对本国和世界意义重大。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全体中国人民的参与,人民也能够共享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 

  从近年情况来看,尽管面临阻力和挑战,但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强劲,韧性充足。中国如果能在自给自足和对外开放之间保持平衡,将继续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作者系中国市场观察家,《中国超级消费者》作者,美国咨询公司5 New Digital and China BrightStar创始人。李潇阳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