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4-03 · 来源:新华网 |
标签:雄安新区;习近平;时事 | 打印
| 纠错 |
阳春时节,万物复苏。北京向南100多公里,一座新城拔节生长。2017年4月1日,新华通讯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倾注大量心血,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领航指路、把脉定向。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六周年之际,一起来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区建设的重要论述。
这是党的十八大后中央抓的一个新区建设。雄安新区是党中央批准的首都功能拓展区,同上海浦东、广东深圳那样具有全国意义,这个定位一定要把握好。(2016年5月,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的讲话。)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个新城,形成北京新的“两翼”。这是我们城市发展的一种新选择。(2016年5月,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的讲话。)
建设雄安新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一定要保持历史耐心,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2017年2月,在河北省安新县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
雄安新区将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必须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理念,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2017年2月,在河北省安新县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突出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二是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三是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四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建设优质公共设施,创建城市管理新样板。五是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打造绿色交通体系。六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七是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打造扩大开放新高地和对外合作新平台。(2017年2月,在河北省安新县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201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改革开放初期设立了深圳经济特区,创造了深圳的速度,40年后的今天,我们设立雄安新区要瞄准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两步走”的目标,创造“雄安质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成为全国一个样板。(2018年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的讲话。)
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新区首先就要新在规划、建设的理念上,要体现出前瞻性、引领性。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2019年1月,在京津冀三省市考察并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
建设雄安新区,需要大批企业共同参与。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无论是本地企业还是北京企业,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只要符合新区产业发展规划,我们都欢迎。希望广大企业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创造新的辉煌业绩。(2019年1月,在京津冀三省市考察并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
先植绿、后建城,是雄安新区建设的一个新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雄安新区的重要价值体现。“千年大计”,就要从“千年秀林”开始,努力接续展开蓝绿交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2019年1月,在京津冀三省市考察并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
让它们跟着雄安新区一起慢慢生长。不要搞急就章,不要搞一时的形象工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雄安新区就是要靠这样的生态环境来体现价值、增加吸引力。(2019年1月,在京津冀三省市考察并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
紧紧抓住“牛鼻子”不放松,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更加讲究方式方法,坚持严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结合,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疏解转移双向发力,稳妥有序推进实施。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取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制定有针对性的引导政策,同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合力。要立足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不断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2019年1月,在京津冀三省市考察并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
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高质量高标准推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要把设计成果充分吸收体现到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保持规划的严肃性和约束性,用法律法规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要打造一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标志性工程项目,新开工建设一批交通、水利、公共服务等重大基础配套设施,让社会各界和新区百姓看到变化。(2019年1月,在京津冀三省市考察并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
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2022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