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spañol English 中 文
习语用典 学习时间
首页 >> 时事 >> 正文

“让历史说话 用史实发言”南京大屠杀研究系列书刊推介活动在南京举办

孙旋  ·   2025-08-15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南京大屠杀;抗日战争;时事
打印
纠错

  8月15日,由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北京周报社)和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让历史说话 用史实发言”南京大屠杀研究系列书刊推介活动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办。

图为活动现场。(魏尧摄)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于运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何建明,中宣部进出口管理局办公室(港澳台处)主任、一级调研员杨茜,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季铁军,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南京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局长彭振刚,南京大屠杀亲历者约翰·拉贝之孙、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托马斯·拉贝,南京大屠杀期间救治难民的美籍医生理查德·布莱迪之曾孙女梅根·布莱迪等中外嘉宾出席活动。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副主任贺鹏主持活动。

  

铭记历史 珍视和平

于运全致辞。(魏尧摄)

  于运全指出,回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壮阔历史,不仅是对过往的深刻铭记,更是对当下的清醒观照、对未来的坚定指引。我们要以史为鉴、珍视和平,要坚守真相、弘扬正义,要捍卫秩序、共创未来。

  于运全表示,中国外文局深耕历史史实的外译与国际传播,向国际社会系统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展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贡献,未来还将继续深化与各国各界人士的友好交流,通过联合学术研究、共建多语种史料数据库、开展青少年对话等活动,弘扬正确历史观,践行“三大全球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徐宁致辞。(魏尧摄)

  徐宁表示,近年来,江苏扎实做好和平文化研究和传播工作,持续建设和平城市,积极开展和平宣介,努力传播和平价值。“正因为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承载着历史的苦难,我们才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和平的空气和阳光无比珍贵。”她说:“我们永远欢迎世界各国一切热爱和平的朋友,我们愿同各位朋友一道,做友好合作的践行者、文明互鉴的参与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者,永远同各位朋友一起为世界和平贡献智慧和力量。”

周峰致辞(魏尧摄)

  周峰指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积极建设智库“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精心打造《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丛书、《国际和平城市丛书》和《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期刊,该期刊以中、英、日、法4种语言发行,被50多个国家的高校、图书馆、研究机构和友好团体收藏。他希望更多国内外人士通过这些书刊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从历史认知提升和平认知,为和平发展汇聚共识。

贺鹏主持活动。(魏尧摄)

  贺鹏表示,历史需要铭记,真相需要传递。他指出:“我们在这里推介南京大屠杀研究系列书刊,开展这场跨越国界的历史对话,就是希望有更多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了解、不要忘却这段历史,因为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和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传播真相 传承记忆

  在史料外译出版成果宣介环节,与会嘉宾共同观看了史料外译成果专题片。片中,援华抗日友人后代和国际媒体人士对《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期刊给予高度评价。

图为赠书仪式。(魏尧摄)

  活动上举行了赠书仪式,于运全、徐宁和季铁军向托马斯·拉贝、梅根·布莱迪等6位国际友人赠送了南京大屠杀研究书刊。

图为“南京大屠杀史料多语种数字传播平台”启动仪式。(魏尧摄)

  彭振刚与北京中外翻译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祥共同启动了“南京大屠杀史料多语种数字传播平台”。

图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颁证仪式。(魏尧摄)

  此次活动还宣布了第四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名单,包括托马斯·拉贝和梅根·布莱迪在内的6位国际友人和“南京安全区”工作人员、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以及历史证物守护者的后代在列。周峰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刘民生为他们颁发证书。

  

友谊无国界 和平无远近

  在史料外译出版成果名家推介环节,4位中外专家围绕南京大屠杀相关书刊进行交流发言。

托马斯·拉贝发言。(魏尧摄)

  托马斯·拉贝在发言中讲述了从他的祖父约翰·拉贝到他的儿子共四代人与中国117年的故事。南京大屠杀期间,约翰·拉贝同其他在华国际人士设立了“南京安全区”,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庇护,其记录的《拉贝日记》成为揭露日军暴行的重要文献。托马斯·拉贝整理祖父留下的20余卷日记手稿,编著《拉贝与中国》一书,传播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他在全球设立了6所约翰·拉贝国际交流中心,其中2所建在中国的北京和南京。他于2018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025年荣获第二届兰花奖“友好使者奖”。他表示,拉贝家族与中国的情谊将延续下去。

何建明发言。(魏尧摄)

  何建明分享了他创作《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一书的背景、过程和感受。这本书以中国视角系统揭露了日军暴行,还被翻译成英语、日语、泰语、韩语、越南语、马来西亚语等文版。他表示,只有真正深入地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史实,才能更加认识到今天仍要铭记历史的意义。他指出:“如今的世界并不安宁,世界上和平的声音还不够多,中国是一个和平崛起的国家,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这个使命。”

高文勇作视频发言。(魏尧摄)

  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巴西法学教授、知名中国问题专家高文勇认为,了解南京大屠杀不仅是对遇难者与幸存者的正义之举,也是对抗选择性遗忘和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良策。他在视频发言中说:“我参观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能够深刻感受和理解这段苦难历史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的意义。”他建议通过举办巡回展览、开展学术合作以及鼓励电影、纪录片和电视剧创作,帮助国际社会深入了解这段历史,还应建立多语种在线资料库收录相关证词、照片和档案,供全世界人民了解查阅。

贾秋雅发言。(魏尧摄)

  外文出版社副社长贾秋雅在发言中介绍了由该社出版的几部记录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有力传播中国抗战历史的重要图书。他表示,外文出版社愿与社会各界、各国正义人士携手,以图书的形式“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向世界宣示中华民族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

图为现场参观。(魏尧摄)

  活动前,与会嘉宾向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敬献花圈并参观了“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活动现场还配套设立了南京大屠杀研究系列书刊微书展。

  本次活动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承办,英中了解协会、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北京中外翻译咨询有限公司协办,并得到外文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等单位的支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1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版权所有 2000-2024 北京周报中文网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