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文化 >> 正文

少数民族电影的另一种叙事

《北京周报》记者 原媛  ·   2020-12-10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中国电影;少数民族;文化
打印
纠错

  在处女作《第一次的离别》成功上映之后,导演王丽娜带着正在筹备中的下一部电影《村庄 音乐》来到第33届金鸡奖电影创投大会的终极路演。

  王丽娜来自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一个叫沙雅的地方,这是她第二次以自己的家乡为题材拍摄的电影。在路演的八分钟阐述里她很明确的说自己要拍的是个艺术片,这是一部她“一定要拍的电影”。

  投资人对艺术片一向比较谨慎,但王丽娜的这个项目却成了第33届金鸡奖电影创投大会终极路演的最大赢家,得到了“评委会优胜奖”、“最具潜力导演”等四项大奖。评委徐峥说被王丽娜“诗一样”的语言所打动。评委黄建新说这是导演的一个“心灵故事”,觉得“这部戏是行的”。

王丽娜在第33届金鸡奖电影创投大会的终极路演现场。

 

故乡情结

  评委会的正面反应和王丽娜第一部电影的成功也是分不开的。2020年伊始,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电影产业收到了严重打击。经过了170多天的沉寂,国内电影院终于在7月20号恢复营业。第一部上线的电影就是王丽娜的处女作《第一次的离别》。一开始的排片量近三成。王丽娜说如果不是在疫情这个特殊背景下,一部讲述少数民族地区故事的文艺片能有三成的排片量在之前是不敢想象的。在上映不到一个月,院线开放有限的情况下,电影票房接近五百万。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

  影片故事发生在沙雅,从来自两个家庭的三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两个家庭的故事和聚散离别。演员都是当地的素人,全片几乎都是维吾尔语对话。

  影片用儿童视角讲述一次别离,这也是导演拍给故乡的一首离别诗。作为一个“疆二代”,王丽娜出生在新疆,胡杨林,沙漠,棉花地,这些电影里的元素看上去充满诗意,却一度是她一直想逃离的景象。和很多新疆移民后代一样,王丽娜曾经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的向往,大学去了内地,先是在湖南大学学新闻,后来又去了中国传媒大学读研究生,做纪录片。当她想要做电影的时候,她才发现,曾经一直想要离开的故乡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在王丽娜看来,以新疆为题材的电影一直是少数派,而很多外来人拍的关于新疆的电影更多的还是基于一种猎奇的心理和符号化的想象。王丽娜,这个一直生活在新疆的人,想要讲述的事一个记忆中的真实鲜活的新疆。她对市场和票房没有过多的考虑,只想拍一部好的电影。

  电影诗意的镜头语言和反映出来的真挚纯洁的情感打动了很多观众,也因此获得了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儿童单元最佳影片、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等国际大奖。正在筹备中的第二部电影是一个关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音乐影像诗。这是继《第一次的离别》之后,王丽娜献给故乡的“另一份礼物”。

  同样在金鸡终极路演有出色表现的电影《脐带》也是一部关于少数民族的电影。导演乔思雪是个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达斡尔族人,这部电影原名《漫游在蓝色的草原》,讲述一个蒙古族马头琴手为了陪伴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离开大城市重回草原游牧生活的故事。这个项目入选了2019年青海FIRST电影节的创投会,在8月份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创投大会上也得到了很多关注。演员咏梅表达了对这部电影的偏爱,说“希望自己可以年长10岁,那样就可以演故事里的妈妈了。”

  同样进入终极路演的宋坤儒导演的《冬牧场》讲述一个新疆阿勒泰哈萨克斯坦家庭的父子情。体育大学毕业的哈萨克斯坦族青年温迪克一直在城市生活,和生活在故乡的父亲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有些隔阂。执着于放牧的父亲因为身体原因只能放弃游牧生活搬迁到定居点,温迪克回到故乡帮助搬迁,在和家人的接触中,重新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藏地新浪潮

  本次在金鸡电影节展映的作品中,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气球》受关注度也很高,这部电影近两年一直是国内电影节比较受关注的作品。作为一个藏族导演,万玛才旦从2005年拍摄完成《静静的嘛呢石》之后,就成为“藏地新浪潮电影”的领军人。

  在万玛才旦之前,藏族题材的电影基本都不是藏族导演拍摄的,对藏地的设定一直都停留在古老、神秘、朝圣这些词儿上,而真正生活在藏地的人却一直都是处于失语的状态。

电影《气球》海报

  2002年,受益于一个基金会的资助项目,万玛才旦得以去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制作,在这之前他做过小学老师,当过公务员。虽然一直对电影有浓厚的兴趣,但从未想过自己真的可以从事这一行。

  在这之前,万玛才旦看到的关于藏族题材的电影都觉得欠缺了很多东西。虽然电影里的人物穿着藏服,拍摄地点在藏区,但除了这些,电影里讲的故事感觉和藏区并没有什么关系。而且他们说汉语,藏区感觉更像是个背景板而已。万玛才旦想要“以自己的方式讲述故乡的故事,一个更真实的被风刮过的故乡。”

  在万玛才旦的鼓励下,更多的藏族导演比如松太加、久美成列也先后来到北京电影学院进修学习,成为藏地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专业的功底赋予他们更多的底气去用平视的角度,还原一个去标签化的、真实的藏地故乡。

  他们用一种更加平静的电影语言来讲述藏地,关注更多藏地人的日常生活和所思所想,更有一种“观察者”的视角。比如在《气球》里,女主人公已经有了三个儿子之后又意外怀孕,生活的困顿让她想把这个孩子打掉,但是来自信仰的力量又让她很为难。影片最后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留给人们很多思考的空间。

万玛才旦(中)、松太加(右)在电影拍摄现场

  藏地新浪潮的电影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从《撞死一只羊》开始,万玛才旦开始和导演王家卫合作。《气球》同样有王家卫导演的制作班底参与,制片人之一彭绮华就是王家卫导演的制片。

  电影导演黄建新表示万玛才旦拍出来的藏地电影,不是生活在西藏的人拍不出来。“外人只会用自己的感受去解释西藏人的生活,而万玛才旦是真实的流露。”

  藏地新浪潮也成为国际电影节上的一股新生力量。万玛才旦的作品曾三度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其他代表人物比如松太加导演的作品也在国际电影节上多次获奖。

  2016年,为了在藏地建立更成熟完善的影视创作产业链,松太加在老家——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成立了一个穹庆影视基地,并发起穹庆电影计划,发掘和培养更多的潜力人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现在形成了一种现象,但很难说形成了一种规模。”万玛才旦对更多的藏地电影人的涌现表示很高兴,但同时也对目前的电影市场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接受程度持比较冷静的态度。他希望创作者可以拓展更多的讲故事的角度和题材。比如藏族人在城市的生活故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