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在欧洲看到战乱是罕见的”? 警惕西方打着人道主义幌子的种族主义

关山度  ·   2022-03-18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俄乌冲突;乌克兰难民;时事
打印
纠错

  威廉王子,这位英国王位第二顺位继承人再一次因为公开发表不恰当的言论而招致广泛的批评。 

  俄乌冲突爆发后,威廉王子到访了位于伦敦的乌克兰文化中心,据英国媒体援引他当时的话说: “在欧洲看到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这番言论被认为是种族主义和白人至上主义的,因为其深层次含义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发生战争和骚乱是正常现象,但在欧洲这个“文明社会”不是。 

  

  事实上,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除了政治人物,西方媒体也多次发出类似的声音,暗示战争和暴力是第三世界的专属。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驻基辅高级记者查理·达加塔(Charlie D 'Agata)在直播中说:“这里不像伊拉克或阿富汗,那里的冲突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这是一个相对文明、相对欧洲化的地方。”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丹尼尔·哈南写道:“这一次,战争是错误的,因为乌克兰人和我们长得很像并且拥有InstagramNetflix账号,这里不是一个贫穷、偏远的国家。”法国商业调频电视台(BFM TV)评论员则在节目中表示,身处21世纪的欧洲城市,居然有巡航导弹发射,“好像是在阿富汗或伊拉克,你能想象吗?” 

  而面对超过150万逃离战火的乌克兰难民,欧盟内的政府和民众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态度,推出了“敞开心扉式待遇”(open arms treatment,只要能够证明自己是乌克兰人,就可以在欧盟国家获得优待。这与此前欧洲国家对待来自非洲和中东的难民时的态度截然不同。 

  2015年以来,有超过600万名叙利亚难民试图进入欧盟国家,但政客和媒体持续炒作这些难民有多么“可怕”,并设置极为严格的边境控制阻止难民入境。但对于乌克兰难民,保加利亚总理基里尔·佩特科夫(Kiril Petkov)说:“这些不是我们习惯中认为的难民,他们受过教育,没有‘不清楚的过去’,也不是可能的恐怖分子。”奥地利总理卡尔·内哈默(Karl Nehammer)则说,这些人“不是典型的难民,而是需要邻居保护的欧洲人。” 

  很明显,这份优待只是针对“欧洲人”或者“白人”,潜台词就是,乌克兰人比非洲人或亚洲人更加“高贵”,更不应该承受这些苦难。因此,离开乌克兰的部分来自尼日利亚、印度等国家的留学生和移民,这些在长相和肤色上明显与欧洲人不同的难民不仅被欧盟拒绝入境,更被媒体曝出遭到执法人员的暴力侵犯。 

311日,人们在乌克兰基辅州伊尔平通过人道主义通道撤离。新华社发(迭戈·埃雷拉摄)

  乌克兰在地理上属于欧洲国家,乌克兰人的长相和肤色也与绝大多数欧洲白人相似。人类对于和自己相近的族群产生更多的同理心,这确实是人之常情。据波兰华沙大学2021年进行的民调显示,90%以上的波兰民众愿意接受乌克兰人成为自己的同事和邻居;另一方面,来自乌克兰的难民与此前引发欧洲难民危机的叙利亚和阿富汗难民有不同之处,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欧盟国家有亲属或朋友,预计在冲突结束后还将返回乌克兰,并不以移民欧盟为目标,也被认为不会长期依赖政府救助,也不会对当地社会产生过多负面影响。 

  但是无论怎样,这种打着人道主义旗号,行种族主义之实的言论和行为都应该受到批判。 

  首先,相比于西方社会对乌克兰危机的高度关注和反应迅速,出现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战乱和人道主义危机则经常被选择性忽视,甚至被视为理所应当,但这些问题往往是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主义引起,或是由历史上欧洲的殖民主义导致;其次,过分强调乌克兰人的欧洲血统和白人身份,不仅仅是对自由平等的西方“普世价值”的背叛,也传递出危险的信号。无论西欧还是大西洋对岸的北美洲,都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如果纵容种族主义的卷土重来,那么欧洲美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最后,饱受诟病但却长期被奉行的“欧美中心论”视角也值得深入思考。在这次乌克兰难民问题上,西方社会再一次展现出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是种族主义的,更是“东方主义”的,即西方人自我构建了一个面目全非的、神秘且落后的“东方”,用来区分“我们”和“他们”,而且这个“他们”还往往被表现为“我们”的对立面。“东方”的边界从未确定,从最初的中东和北非,一路扩展到了几乎亚非拉美的全部国家和地区,俄罗斯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被彻底打入“东方”的名单,乌克兰也就顺理成章被接纳为了“西方”的一员。在西方的有色眼镜之下,“东方”几乎是没有任何优点的,这也就是西方媒体持续负面报道发展中国家的内在原因和理论逻辑,通过对比显示自身的文明与优越。但问题是,在21世纪的今天,继续奉行这套理论就不是简单的傲慢与偏见,而是坐井观天了。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