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文化 >> 正文

新时代中国电影展望

《北京周报》记者 史博森  ·   2021-10-09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中国电影;北京电影节;文化
打印
纠错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中国电影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今年9月举行的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关于新时代中国电影如何符合时代要求,把握时代机遇成为热门话题,来自中国电影从业、投资、教育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业内精英和青年才俊从不同角度畅谈了各自的认识。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巩俐、导演姜文参加电影节闭幕式活动。(方韵灵摄)

 

新时代的中国电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新时代的中国电影呼唤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在本届电影节期间,多位影视学科的著名学者和影视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对如何培养和输送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的新时代电影人才发表了真知灼见。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肖向荣指出,当下中国电影行业呈现出对既懂生产又懂管理的高级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对既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又拥有强大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面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教授齐虹认为,虽然胶片时代已然过去,但对电影审美的追求不能改变,这是新时代中国电影创意制作者需要秉持的原则。 

  作为资深行业从业者,文投控股常务副总经理蔡敏站在电影产业化的角度上提出,“好的电影创意制作人才应该让电影作品更加产业化,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接受它,认可它,能够充分地对我们生产的内容抱有期待”,希望能够跟各个专业院校共同推动影视人才的培养,以支持作为影视行业的文化自信。 

  对于迅速变化的电影行业和电影学科教育,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杨乘虎表示,“打造电影强国,推动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需要高校、行业、社会组织三方力量共同努力,去搭建和探索更多元的合作,在多种维度上找到共赢的未来。” 

  在谈到当前中国电影事业亟需的人才类型时,专家们认为有必要花大力气培养一批优秀的“运营管理人才”和“创意制作人才”。 

  保利影业制作与发行中心总经理汤博晖表示,“影视运营管理人才”的能力要体现在“挑得对本子,找得着票子,组得起班子,卖得了片子”。 

  对于优秀创意制作人才的评判标准,专家们则一致认为,是能用观众喜闻乐见的视听手段,讲述反映时代发展并触及观众心灵的好故事。 

  光线影业人力总监王鑫认为无论是创意制作人才还是运营管理人才,都需要对内容有敏感度,需要经过实践的历练。 

  在探讨中,有专家提出,上述两类人才在电影产业体系中发挥作用的方式不一样,行业应该充分释放创意制作人才的智慧优势,发挥运营管理人才的增值效能,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梁君健呼吁社会各界应重视对影视及电影人才培养。这是影视企业、专业院校与全行业共同的时代责任。行业的发展由企业来实现,企业的诉求反馈到院校,校园要精准地培养所需的人才,这样才能形成新时代中国电影事业的良性循环。 

 

来自中国电影新生代的声音 

  对于中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对新时代中国电影事业的影响,中国青年电影人的代表们在本届电影节上表达了独特的观点。 

  青年电影导演、编剧赵天宇根据自己的创作经历指出,工业化在剧组里的体现是分工更加清晰、目标空前一致、效率大幅提高。他认为,“工业化代表电影产业的升级。电影的生命始终在于创作,工业提供的条件和技术支持必不可缺,是能够转化为优质创造力的。因此,工业的支持是工业化时代对电影创作者最大的加持。” 

  开心麻花影业副总经理、电影制片人谢灵珏表示,电影行业既有艺术的属性也有商业的属性,工业化应该更多体现在商业环节。创作方面要尽可能地为创作者争取自由的空间,在进入制作和执行阶段的时候再加以工业化流程。 

  青年电影导演、编剧易寒则认为,工业意识更多体现在生产和制作的标准化上,工业化使得电影创作更加针对市场和观众的需求,提升了电影拍摄过程中的效率。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青年电影导演刘智海指出,电影从诞生起已经奠定它是以工业为基础的,在今天的语境下,主观表达、电影品质与电影资金组成了电影的工业化,只有让三者更为融合,才能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中国青年电影人的思想观点,以新生代电影艺术创作者的视角展望中国电影的未来,展现出未来中国电影主力军的新锐思想和青春风采。 

 

中国电影投资者的雄心

  电影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在本届电影节举办的“中国电影投融资峰会”上,来自中国国内的多家影视投资机构的嘉宾,纷纷表达了他们对助力中国电影发展,合力建设文化强国的态度。 

  北京银行行长助理、公司业务总监戴炜表示,近年来,北京银行积极投身首都文化建设,搭建了文创金融服务体系,以创新为引领,不断丰富文化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探索出一条金融机构助推文化中心建设的新路子,目前已经成为金融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并为《送你一朵小红花》《你好,李焕英》《长津湖》等影片提供了资金支持,有效推动了首都电影产业高地的建设。未来,还将在聚焦影视融合发展、强化优秀影视人才支持、推动影视资源聚集地等方面持续发力。 

  北京文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北京文化产业投融资协会会长周茂非谈到,北京文投集团一直致力于推动北京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产业的发展,累计向2000余家文化科技企业投放超过370亿元的金融支持。他表示,投融资对电影产业具有极端重要性,内容创作是电影的灵魂,投融资机制是电影发展腾飞的翅膀。电影投融资机构要尊重行业规律,将优质内容作为投资导向;助力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推动金融创新,让电影行业关键资源发挥价值;做好资源对接,打通电影投融资的“最后一公里”。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群飞指出,电影在文化强国战略中处于优先发展的位置,电影作为综合艺术,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有着丰富的外延和内涵。如今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银幕数、电影产量和票房都位居世界前列,然而中国电影要快速发展,只靠本身的造血功能是远远不足的,也需要金融行业更有力的支持和助推,进而获得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发展;而扩大电影产业规模、提质增效、建立完善成熟的工业体系,则是让电影投融资更加规范化、快速发展的前提。 

  值得一提的是,在峰会上,中国电影基金会宣布成立电影投融资发展专项基金。该基金总监朱玉卿表示,将在中国电影基金会和各主管单位的指导和支持下,团结全国电影投融资机构和企业,助推中国电影大发展。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