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文化 >> 正文

文化活水汩汩来 滋润民心幸福感

王薇 蒋若静  ·   2022-07-26  ·   来源:新华网
标签:北京文化论坛;北京;文化
打印
纠错

  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培育多元演出空间、开展博物馆之城建设……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将于7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饭店举办,力争打造成为文化领域的全国性品牌论坛,助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北京的文化供给稳步提质增效,高质量文化服务越发触手可及,戏剧、阅读、讲座、演出等各类文化供给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文化产业园区正在成为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地、市民文化消费的打卡地。

 

丰富文化供给

“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建成

  据了解,本市公共文化设施正持续向市民身边延伸,布局更加均衡、便捷、合理。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2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9个,备案营业性演出场所197个。市、区、街乡、社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达到6937个、图书馆室6135个、室外文化广场5616个,基本建成“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全市共建成朝阳区、东城区、海淀区、石景山区四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石景山区、大兴区、通州区、房山区、丰台区五个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本市鼓励专业化的社会机构运营公共文化设施,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截至2021年底,全市采取社会化专业化运营的公共文化设施有266家。以东城区美后肆时景山街道市民文化中心、西城区“砖读空间”、海淀北部文化中心和石景山区9个街道综合文化中心等为代表的公共文化设施,委托社会力量进行运营管理,服务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快速提升,公众满意度也不断提高。

  此外,本市还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公共文化服务插上飞驰的双翼,提升服务和管理能力。建成公共图书馆“一卡通”服务点424个,市民通过登录市、区两级数字图书馆,可阅读691.5万册电子书、1500种期刊、300余种报纸和1460.3万篇学术论文。北京数字文化馆汇集艺术普及慕课、教学视频等数字资源5万多种。

 

建设博物馆之城

本市博物馆藏品总数居全国首位

  博物馆之城也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截至2021年末,全市共有204家备案博物馆,其中,一级博物馆18家、二级博物馆10家、三级博物馆11家,国家一级博物馆数量居于全国城市首位。北京地区博物馆藏品总数1625.5万件/套,藏品总数和三级以上珍贵文物数量均居于全国首位,持续开放基本陈列520个,年均举办展览600多项,接待观众超过5000万人次,观众满意率达99.54%。

  本市还将持续推进尚未备案的博物馆场所培育,编制培育工作方案,开展引导培育,选择10余家场馆开展试点,指导推进其发挥收藏、展示和教育功能。同时,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文创,建设文博衍生品创新孵化中心平台,连续举办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开拓馆藏资源活化利用新通道。目前,北京博物馆志愿服务总队下属志愿服务团队达66家,在册成员近6000名。未来,博物馆布局也将持续优化。依托“两轴三带”建构博物馆之城轮廓肌理,推动形成本市地标性大型博物馆群落。

 

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

今年将举办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

  积极推进各类文艺要素集聚,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不仅能有效发挥全国文化中心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和服务保障功能,更能进一步丰富高质量文化供给。近年来,本市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时间节点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等,推出话剧《香山之夜》、舞剧《天路》《五星出东方》、京剧《李大钊》、评剧《母亲》、音乐剧《在远方》等一批精品力作。在第十四、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分别以8部和10部作品获奖名列各省区市首位。《母亲》《天路》两部作品分别荣获两届“文华大奖”。

  今年,本市制定了未来三年文艺创作选题指导目录,提出5类28个创作选题方向。围绕党的二十大主题,征集重点舞台艺术创作项目112部,精选歌剧《山海情》、音乐剧《亦梦亦真》、昆曲《新海港》、京剧《石评梅》、评剧《蒲柳人家》等19个重点孵化项目。今年四季度,还将举办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组织中央、市属及部分省区市的30余台剧目进行展演,进一步叫响“大戏看北京”品牌。

  在市属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方面,“一团一场”的剧场建设加快推进,创作生产经营活力进一步激发。其中,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吉祥戏院已于2021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北京国际儿童艺术中心落户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项目力争2022年底前竣工。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领域独角兽企业占全国一半以上

  文化产业是北京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据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发展指导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北京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7563.8亿元,在全国占比约15%;文化核心领域实现营业收入15848.3亿元,占总收入比重达90%。最新公布的“2021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显示,北京再次登上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榜首,连续六年在该排名中保持第一。据《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1》,北京文化领域独角兽企业占全国一半以上。从这一系列的数字中不难看出,近年来,北京坚持“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城市赋能”,立足全国文化中心,持续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近年来,本市制定实施《北京市推进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北京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措施,出台市级文化产业园区“服务包”,搭建市级园区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智慧园区建设,引导优质文化企业集聚。如今,北京坊、798、郎园、首钢等文化产业园区正在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地、城市更新的承载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地、优质文化企业的集聚地、市民文化消费的打卡地。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本市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在发展建设的同时也更注重与周边社区发展相结合,不断提高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不少园区设有公共文化空间,如:隆福寺的木木美术馆、751北京时尚设计广场的小柯剧场等,已经成为周边居民的“文化会客厅”;北京各具特色的文化沙龙、文创市集遍布各个园区,不断满足着市民美好生活的新需要。

  近年来,本市在深化融合发展,培育产业发展动能上持续发力。大力实施“文化+”战略,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等融合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围绕“文化+科技”出台专项政策,持续推进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推动5G、大数据、AR、VR等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不断打造文化新产品、新体验,科技正在为文化产业迭代装上“加速器”。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