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6-24 · 来源:央广网 |
标签:北京南海子文化论坛;文化 | 打印
| 纠错 |
6月23日,“文明互鉴·兴耀华章”第七届北京南海子文化论坛在北京市大兴区举办。论坛现场,大兴区委宣传部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达成战略合作,并聘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俄罗斯籍教授索罗宁,曾获“长城好汉”称号的克罗地亚籍考古学家高山,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籍学者Bezzegato Monica、荷兰籍学者Den Hollander Pieter,拉脱维亚籍知名双语主持人、北京大学博士安泽等5位外籍人士为“大兴文化国际交流大使”。
签约仪式(央广网记者 庞婷摄)
论坛中,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社会发展——以北京中轴线为例》主旨演讲中提到,遗产保护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保护遗产本身,更在于通过保护对当代经济社会的影响。北京通过对中轴线建筑群的保护、中轴线遗产价值的传播,形成巨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广泛的溢出效益,这也给北京的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和活力。大兴作为北京中轴线延长线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发展也受到北京中轴线保护的影响,生态环境与文化设施建设将给大兴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索罗宁发表《从文明起源的“共性”,走向前途命运的“共建”》主旨演讲。他认为,人类文化来自交流,交流来自人类的基本“共性”,“共性”是世界文明“共建”的基础。大兴文化是历代不同民族共同创造的成果,大兴区的未来也将在“共建”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加繁荣光明,这就是“共性”与“共建”历史趋势的表现。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面临着诸多共同挑战,唯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合作,才能共同应对这些挑战,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圆桌对话(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在圆桌对话环节,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莉,北京市文物局二级巡视员刘洪昌和大兴区副区长张晓晟、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等,以“文化的多元表达与文旅融合”为题,围绕文化赋能城市环境建设、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产业升级等方面展开探讨,并对“文化大兴”建设提出意见。
“博物馆是一个连接过去、今天和未来的好平台。”陈莉认为,在文博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建设一些有属地特色的文化场馆,打造有区域特色的艺术空间,例如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包括大型的标志性场馆,也包括小型但富有创意的场馆。
她还建议,大兴区可以引入一些优秀的展览资源,用政策支持等方式吸引更多优秀的策展团队关注大兴,通过他们的策展理念和策展产品将大兴区独特的文化魅力展示给大众。
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大兴?陈莉提到,现在很多来参观博物馆的年轻人非常喜欢“打卡”,这也是他们将自己沉浸到场景中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包含“我想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的意思。基于年轻人“打卡”博物馆的喜好,陈莉建议可以把全息成像、数字孪生等高新技术与文化内核有机融合,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特色。
宋洋洋认为,大兴区需要做的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传统文化要做现代表达,传统资源要开发现代产品,传统产品要结合现代场景,传统载体要结合现代产业,把传统和现代匹配起来,和现代审美匹配,那么大兴区的文化资源就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做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新。
参观古琴基地(央广网发 大兴区委宣传部供图)
本次论坛还精选大兴文化之旅线路,邀请参与论坛的外籍人士,来到泓文博雅艺术馆与钧天坊古琴基地。通过观赏精美藏品,聆听中华古乐,榫卯拼插等传统非遗项目和体验激光弓箭模拟射箭系统,感受大兴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之美。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