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孝文 · 2025-04-20 · 来源:北京周报网 |
标签:北影节;瑞士;文化 | 打印
| 纠错 |
在瑞士与中国建交75周年的特殊时刻,瑞士以荣誉主宾国的身份闪耀亮相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为中瑞文化交流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4月19日,瑞士驻华大使白瑞谊(Jürg Burri)、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秘书长边建以及瑞士电影代表团在使馆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瑞士参与本届电影节的具体安排。
瑞士驻华大使白瑞谊(瑞士大使馆供图)
白瑞谊大使在发布会上动情表示:“电影是一种跨越文化的通用语言。我们很自豪本周能在北京呈现强大的瑞士电影阵容。从电影大师到当代新锐,瑞士电影折射出我们的国家特质:多语言、民主化,且注重品质。通过电影,我们诚邀中国观众一同领略瑞士银幕叙事的多样性与创造力。” 这番话语,深刻道出了瑞士电影参展的初心与期待。
边建副秘书长也热情回应:“2025年恰逢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北影节创办15周年的重要节点,我们诚挚欢迎瑞士电影产业代表团积极参与北影节各项活动,与中国同行展开深入交流与合作洽谈。”
北影节上活动多,中瑞合作成果多
据介绍,在本届北影节,瑞士电影人全方位深度参与。著名瑞士导演文森特・佩雷斯和西里尔・舒布林分别担任 “天坛奖”评委和“注目未来”单元国际评委,导演玛丽亚・布伦德尔的《弗里达的审判》入围主竞赛单元角逐“天坛奖”。
由导演、制片人、演员和学者组成的瑞士电影代表团(瑞士大使馆供图)
4月18日至26日,瑞士将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电影放映、讲座、工作坊和专题讨论——亮相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等知名院校。由导演、制片人、演员和学者约20人组成的瑞士电影代表团,将与中国观众、院校师生及业内人士就瑞士纪录片制作、国际联合制作、短片创作及当代电影教育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4月20日开幕的 “瑞士电影周” 更是亮点十足。届时将呈现六部瑞士电影佳作。开幕影片《烟囱里的麻雀》将率先登场,随后《怒之风景》《人之初》等佳作接力展映。既有新片,也有《乔纳2000年时将25岁》《蝾螈》这样的经典老片。
回顾中瑞电影合作历程,成果丰硕。瑞士奢侈腕表品牌积家资助中国经典影片修复,洛迦诺电影节多次推介华语电影。中国导演贾樟柯、管虎、董子健等也在瑞士相关电影节上屡获荣誉。自2021年起,瑞士驻华大使馆举办的瑞士露天影展及巡回放映,让两国电影交流愈发频繁。
此次瑞士作为北影节荣誉主宾国,将在电影教育、联合制作及发行等领域积极开拓新伙伴关系,持续深化中瑞文化交流。
瑞士电影:艺术与创新的双重探索
瑞士电影凭借艺术深度、创新叙事和深厚的纪录片传统闻名于世。早在20世纪初兴起的瑞士电影业,在二战后就凭借诗意现实主义与社会批判相结合的作品收获国际赞誉。阿兰・坦纳等新浪潮领军人物,以《蝾螈》《乔纳2000年将25岁》等哲学与人性交融的杰作征服全球观众;理查德・丹多的纪实影像、让-吕克・戈达尔的前卫实验,尽显瑞士电影在思想与形式上的大胆突破。
当代瑞士电影同样成绩斐然。乌苏拉・迈尔的《姐姐》借阿尔卑斯山背景讲述生存故事;克劳德・巴拉斯入围奥斯卡的动画《西葫芦的生活》细腻探讨童年创伤;阿兰・格斯波内尔的《海蒂》以壮丽山景勾勒理想生活。2024 年,莱蒂西娅・多施的《狗的审判》在戛纳电影节 “一种关注” 单元大放异彩。
据了解,瑞士纪录片凭借德、法、意及罗曼什语文化交汇的独特优势,在社会议题、环境可持续、历史记忆等领域持续深耕。马库斯・伊姆霍夫的《采得百花成蜜后》探究全球蜂群消失危机,成为瑞士史上最卖座纪录片。洛迦诺电影节、尼翁真实电影节等平台,也为瑞士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广阔舞台。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1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版权所有 2000-2024 北京周报中文网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