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报》记者 唐元恺 · 2015-11-24 · 来源:北京周报网 |
标签:佛教;文化复兴;文化 | 打印
| 纠错 |
从几年前开始,北京白领殷晓田便在自己的车里挂上一个双面平安符——一面是毛泽东像,另一面则是一个“佛”字。这位佛教徒承认,起初学佛“有点功利”——只是为了健康、发财和保佑一路平安,如今,“早已不止如此。”
44岁的殷晓田每天都是3点起床(22点左右上床睡觉),刷牙洗脸之后便在家中上早课,包括读经、拜佛,还在电脑上看净空法师讲经。他非常敬佩这位老法师,“老人家连续讲经教学57年了,尽管今年他已经88岁高龄,仍不辞辛苦几乎每天在网上讲经说法。”净空法师曾把“宗教”这两个汉字的含义解释为“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学;尊崇的教化”。殷晓田认为,在中国,佛教实际上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劝善”的功能,中国的传统里,大家对宗教的期待就是劝善,要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
“净空法师的教学超越了国土、种族和宗教的界限,他进一步断言,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实际上是一位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家。”殷晓田说,净空法师还用佛教的原理说明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主张世界诸大宗教和文化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和理解,号召全世界各大宗教要捐弃成见偏见,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携手合作,挽救当前世界的劫运,以求一个真正的世界和平与繁荣的新时代。“在老法师看来,世间所有的高级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即仁慈,博爱。”
在殷晓田等中国许多佛教徒心中,爱是感受他人的需要,而仁慈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比任何一件武器都有力,武器只能从外在制服人,无法从根本上去掉人的邪恶,而慈悲却能感化人,让人得到心灵的震撼。“修行就是修仁慈之心,就是多为他人设想,常替他人解决问题,相对的,困扰自己的烦恼问题也会愈来愈少,智慧则日益增长。”殷晓田说,“佛法(Buddha Dhamma)告诉我们,所有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对所有一切众生要像对佛那样敬爱他们。”殷晓田引用净空法师的话说,“一切众生是一体,‘我们’大家是一体的关系,再亲不过了。我们要爱一切众生,帮助他们离苦得乐、破迷开悟,要以真诚、清净、平等心去做,落实大慈大悲,,落实爱心对人。”
平日里,殷晓田也常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付出爱心”,到许多场所“力行”,如到寺庙做义工。2003年,当其留学巴黎后再回北京时,他惊讶地发现中国大陆佛教徒的数量正在增加,寺庙的香火越来越旺。他还是京城脚下凤凰岭“龙泉寺”的常客。这所寺庙已有千多年历史,近十余年更是变得名闻天下,吸引了一众高级知识分子皈依,在此出家的部分法师中,有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流体力学研究生的,或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的,正因这些“高知僧人”的加入,龙泉寺也被称为“最强科研实力寺庙”。
之所以能吸引到众多高科技人才,北京龙泉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就时代背景而言,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需求却无法得到满足,内心矛盾的调适乃至社会问题的化解都需要文化的力量,所以从客观上看,社会对佛教有很大的需求。但从主观角度看,佛教的根本目的是利益众生,是不分层次的。社会各界人士都可以参与进来。“另一方面,来龙泉寺的人有各种学历、阅历,每个人的善根和因缘也并不与学历挂钩,其中有的人因缘成熟了选择出家,也是正常的。”
现代价值
当今世界已经步入一个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和区域的问题日益成为涉及全人类的普遍问题,个人的命运也无法避免地被带入遍及全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文明的难言之痛——‘人类自我认识危机’更以迅猛的势态波及世界各地。自己与他人的对立、人类与自然的冲突、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日趋激化,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以邻为壑逐渐成为现代人的生命图景。这种以个体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价值观,已经与时代发展背道而驰,世界亟需建立一种以人类共同福祉为终极追求的新型价值观。”2015年11月12日,学诚法师在北京大学“中华文化复兴论坛”做《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主题演讲时指出。
“作为中华文明的继承者,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传统、清醒环顾世界,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包括佛教文化中开辟安身立命之新途,从久已淡忘的智慧中点燃照亮世界之灯火。”学诚法师在北大表示,溯源中华传统文化,构成3大文化主干的儒释道思想,蕴含有深刻的生命整体性精神:儒家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个人道德修养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终极目标;道家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境界”;佛教则为人类揭示了“缘起性空,众生一体”的生命真相。(有专家解释说,“缘起性空”的意思是指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宇宙本身都是由各种因素组合而成的,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不依赖其它条件而独立存在,“缘起”也叫缘生,也就是依因缘而产生的意思);由于任何事物都是各种其它因缘组合而成的,那么这个事物就没有它独立的自性,或者也可以说,任何事物的性质都是不确定的,会随着因缘的变化而变化,因为没有确定的自性,所以叫“自性空”,简说为“性空”。)“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引导人类由小我而至大我,再上升至无我,通过不断的自我超越与心灵觉悟,不断跨越各种二元对立的鸿沟,由内而外地化解世界危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将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目前,佛教正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载体,“新世纪以来,中国佛教正日益建立起这一文化自觉,主动投身于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历史洪流之中。”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主任魏德东教授在论文中写道,2014年3月27日,中国国家元首次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习近平主席在有关“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演讲中对于佛教文化着墨最多,他甚至教科书式地精准论述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与意义,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吸收、融合、提升、推广外来文化的能力。“在中国文化复兴的征程上,中国佛教可谓天降大任,任重道远。”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经历了一个与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由接触、依附、冲突到相互融合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成建华研究员认为,佛教能够为中国本土文化所接纳,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具有对外来文化包容并蓄的胸怀,而且还体现了佛教以自身特有的丰富文化内涵补充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因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社会
北京有座“东嶽庙”,里面供的是道教中的重要山神——东嶽大帝,可不少中国百姓在里边双手合十,口里念的是佛教的“阿弥陀佛”。
佛教在中国民间非常流行,主要表现为目前“净土”思想非常流行,一般的佛教徒普遍主张念佛,净土宗信仰的是阿弥陀佛,“所以他们通常到哪儿都是一句‘阿弥陀佛’。”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四龙教授说,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了,从古至今,具有很广泛的群众信仰基础,对中国民间的社会生活影响极大。
佛教的影响还表现在出现了一大批佛教民俗,包括许多传统节日,老百姓会在一些佛菩萨的生日,赶到庙里参加法会。而佛事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寺院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除阿弥陀佛,“观音菩萨更是几乎渗透到我们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民间流传着很多观音灵验的故事,在各地的民间小庙几乎都能找到她的身影。”李教授说,另外一方面,民间甚至也把佛教这无神的宗教变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有神论”,佛教成了一个充满神灵的世界,寺院成为顶礼膜拜神灵偶像的固定场所,而不单纯是僧尼修行的地方,“在我们高僧大德那里,佛是一个觉悟了的众生,不是神,所谓‘人人皆可成佛’并不是要成神,是要变成一个有觉悟、有智慧的明白人。”
“佛教对儒家文化更是一种依附关系。”成建华研究员说,随着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佛教逐渐从表面层次的对儒家纲常名教的妥协调和发展为深层次的对儒家思维特征与思想方法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又反过来影响传统儒学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非常庞大而复杂的信仰体系、哲学体系与价值体系,两千多年以来,佛教融入中国社会也逐渐成为了中国人主要的精神信仰,并发展出富有生活气息和社会教化意义的民间佛教,“这也足以表明佛教的持久活力和恒久价值。”香港凤凰卫视的主持人田桐在一次节目中说,佛教在未来社会如何重建价值发挥积极作用,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艰巨而迫切的问题。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