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中国共产党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际传播”平行分论坛在沪举办

《北京周报》记者 马孝文  ·   2023-07-07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创新论坛;文化
打印
纠错

  7月6日,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创新论坛(2023)中国共产党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际传播平行论坛在上海举办。(主办方供图)

  7月6日,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创新论坛(2023)“中国共产党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际传播”平行分论坛在上海举办。来自中国外文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地市级宣传部门、高等院校、智库、媒体的近20位嘉宾围绕“中国共产党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际传播”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探讨。

  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主任陈实在致辞中结合国际传播实践指出,生态文明国际传播应当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讲好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的故事;应当创新国际传播手段方式,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国际传播体系和国际话语体系;应当努力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天下情怀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传播效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赵岚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持续深入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性、系统性、学理性研究,全面构建基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宣传、推广五位一体平台,为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双聘教授、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陈学明在主题发言中指出,中国之所以能够出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奇迹,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有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及有一个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举措得以实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人民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过程,是创造生态环境保护的奇迹的过程,也是破解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难的过程。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沈桂龙在专题发言中指出,在生态文明建设国际传播工作推进过程中,要增进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国际认同,要彰显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成就,要宣扬人与自然和谐的全球共担课题,要主动设置可持续发展国际交流议题,要积极发声驳斥“中国环境污染输出论”。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可持续发展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在专题发言中提出,生态文明的国际传播需要二次转化,用联合国通过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是一个重要的新任务。

  北京林业大学智库中心主任、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林震的专题发言着重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五位一体的形象构建,包括构建和谐共生的全球生态共同体、和美共富的全球文明共同体、和合共治的全球治理共同体、和衷共济的全球安全共同体以及和平共赢的全球命运共同体,向世界展示一个负责任的美丽中国的真实形象。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耿步健在发言中指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际传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和“四个自信”,有利于推动以“天人合一”为内核的中华文明的国际认同;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有利于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际传播内容和路径选择方面,要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亮明中国主张、展现中国担当、共享中国经验。

  兰州财经大学周一虹教授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是“两山”理论,“两山”理论的核心在绿水青山的价值如何计量,表现形式则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周教授具体介绍了甘南草原和庄浪梯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型案例,并对建立生态产品实现机制的路径和模式进行了阐释。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守蓉教授在发言中指出,要构建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用融通中外的概念,把中国的故事很好地呈现出来。一是加快话语体系的建设,夯实讲好美丽中国故事的理论根基;二是提炼出体现中国方案、经验、智慧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典故事;三是创新传播手段,构建媒体融合的多元化传播路径;四是加强国际交流,增强国际合作。

  福建省三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列平介绍了该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和国际传播经验。他指出,要想清楚才能讲明白,要找对路才能传得开,要大合唱才会形成大的声量。他呼吁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机构和个人一起努力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际传播故事。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叶海涛在发言中认为,学术界当下亟需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开展学理性阐释和体系化建构,并从本体论、认识论、系统论和价值论等方面,提出并论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哲学根基。

  山东大学法学院研究员、山东华特控股集团董事长朱效平在发言中梳理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法治表达,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法治表达体现为生态优先原则、绿色发展原则和综合治理原则,同时以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在具体的法律规范中;分享了用环境法治建设成果讲好中国故事、将“党言党语”转化为“法言法语”以提升传播效果的一些看法,并分享了写好绿色发展中国故事的企业实践。

  中国日报社国内部主任记者侯黎强对生态文明国际传播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构建相关单位联合的生态文明传播战线,及时传播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成功实践案例。第二,充分发挥相关部委领导、指导的环保社会团体的联结媒介作用,可以通过它们搭建政府部门、学界、企业、媒体之间的沟通平台。第三,构建从政府到社会多方的多元、有效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战略研究部主任、研究员翟慧霞就如何提升生态文明国际传播话语的影响力发言。她认为,从议题设计上,要提升话题的精准力和穿透力;在传播路径上,借助有影响力的中外人士提升传播内容的可见度与认可度;在形式上要避免晦涩、宏大的叙事,注重案例宣介;此外,要加强国际平台合作,借助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将我们的声音更好地传播出去。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黄承梁主持。黄承梁在发言中阐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形成过程和历史贡献,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创新论坛(2023)由中国外文局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共同主办,该平行分论坛由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承办。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