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中国共产党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话语表达”平行分论坛在沪举办

《北京周报》记者 康偲祺  ·   2023-07-07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创新论坛;文化
打印
纠错

  7月6日,与会嘉宾在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创新论坛(2023)平行分论坛“中国共产党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话语表达”上合影。 (主办方供图)

  7月6日下午,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创新论坛(2023)“中国共产党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话语表达”平行分论坛在上海举办。来自多国高校、媒体、智库代表参加论坛,围绕“全球文明倡议的话语表达与传播”与“全球文明倡议的理论视野与文明渊源”进行交流研讨。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出席论坛并致辞。

  张维为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非常重要。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于2021年、2022年、2023年相继提出的三大全球性重要倡议。“这三大倡议是三位一体的。若能在文明层面形成共识,许多问题诸如西方对非西方世界的话语及意识形态攻击等,都将可以得到解决。”张维为说道。

  对此,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中国史教研室主任、教授王学斌则表示:“三大倡议的提出为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三大坚实的基石。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动力,文明是发展的土壤。”在他看来,建设和传播全球文明倡议是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实现传播的厚积薄发和深入浅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第一,要讲好全球文明倡议的先进性与西方国家普世价值的局限性的问题;第二,要把握好共性和个性的问题;第三,要把握好实践需要与理论创新的关系;第四,在学术方面要强化和深化研究。“全球80%的人口都不是英语母语,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根据国别的精准传播仍大有可为。”他说道。

  解放日报原党委副书记、高级记者周智强认为,在当前全球意识形态仍然严峻对立的态势下,需要通过转换话语表达,找到中华现代文明形态对接国际议题,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话语“接口”。

  对此,国际传播机构“东声”阿根廷籍研究员莱昂德罗·卡萨雷特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西方媒体惯于在新闻报道中打造对中国的偏见,而像8亿人脱贫的故事、乡村振兴的故事、中国和平外交的故事等这些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故事是被隐藏起来的。”他说,“对中国而言,打破西方的这种文化垄断非常必要。”

  论坛上,与会嘉宾还围绕如何定义“文明”进行了交流探讨。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周展安表示,中国历史以“文”为基本特点,其具体展开形态是“文治”的相互生成和相互激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是一个形容词而非名词,而中国文明是一个以“文”为特质的文明。中国革命历程的本身就包括了很多关于文明的议题,目的是让人民变成文明的主体,让人民成为文化和文明的主人。

  “我们要看到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中的文明是超越民族、国家边界的。”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吕新雨说,“如果我们把文明收缩在一个国家的内部,就意味着落入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范围中了。”

  最后,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教授吴新文对论坛作了总结发言。他表示,西方的政党只局限于“政治”层面,即获得权力、分配权力、行使权力,而中国共产党除此之外,还涉及文明引导、建构和教化的维度,因而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政党”范围,而成为文明的传承者和创新发展者。中国共产党这一丰富的文明底蕴,尚有深入挖掘和积极传播的广阔空间。

  论坛上,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徐蓉,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唐亚林,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郑若麟,甘肃政法大学教授、甘肃省外国专家、“敦煌奖”获得者奥莉娅,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秘书长、副教授白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鄢一龙等中外嘉宾也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创新论坛(2023)由中国外文局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共同主办,该平行分论坛由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承办,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范勇鹏主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